近日,山東菏澤市一中學被曝光不讓成績差的學生參加中考,直接“分流”到中等職業學校。隨后,山東省教育廳公開回應,已嚴肅查處,嚴禁剝奪學生參加中考的權利。
事實上,近年來,這種現象屢禁不止。菏澤市2015年就被媒體曝光多地中考生被強制“分流”。
“分流”變“分層”,這是近年來職業學校招生的尷尬,職業學校成為學生無奈的選擇。在中等職業學校,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對于職業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利好消息。
但高職擴招能給中等職業學校帶來什么?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尷尬如何化解?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如何建設?4月17日,在中國教育科學論壇上,職業教育的發展備受關注,論壇就職業教育的困境及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
職普比例“大體相當”落空
今年3月1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19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調整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推進高中階段職普協調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例不協調的地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予以調整。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要把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點放在中等職業教育,把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增量主要用于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事實上,職普比例“大體相當”一直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政策。但吉林省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志晶發現, 2012年以來,中職的規模在持續減少,具體表現為中職學校的在校學生規模減少及校均規模減少。
于志晶對中職滑落的原因進行了梳理,發現人口、政策、市場等因素都影響著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他認為,適齡人口遞減,和高等教育發展對普通高中形成剛性需求,兩者疊加,是造成中職學校生源減少的客觀因素。
另外,對于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要求,很多地方出現了“政策空置”。2011年,于志晶根據各地出臺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進行統計,發現全國31個省份,有19個省份確定了未來中高職發展規模指標,其中11個省份確定到2020年中職規模比2009年有所增加,8個省份有所減少,12個省份沒有明確規模指標。
“這種地方‘政策空置’狀態從省延續到市以及縣,層層空置的結果對普職比例的失衡產生了放水效應,一些地方的職普比例一降再降,這是造成中職規模持續減少的政策性因素。”于志晶說。
升學通道不暢
據統計,目前我國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的比例為35%,進本科的比例是5%,升學通道不暢一直是中職學校的苦惱。
“雖然說中職進入高職有一部分通道,但是往上走很困難,事實上仍然是‘斷頭教育’”。于志晶說。
他認為這是造成大家不認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進入普通高中能夠比進入中職學校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在選擇上,學生和家長更傾向于前者。
而部分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突出,辦學特色不鮮明,更讓學生和家長用腳投票,摒棄低質量的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不能成為一個斷頭教育。”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洪兵說,“人是往上走的,草根不能永遠是草根,要打破階層固化,迭代升級,職業教育如果是一個斷頭教育就沒有出路。”
于志晶認為,目前我國的上位教育改革和標準建設滯后,最突出的問題是本科層次的學位制度和標準是缺位的。比如,現在有專業碩士學位,但是在本科層次,沒有專業學位,只有學術學位。“想把中職到高職、本科,到上位教育打通,專業學位的缺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中職的現代化轉型
就如何化解困境,一些地方的中職學校已經開始探索。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今年中職學校不僅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還招收往屆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城鄉勞動者、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教育并舉。
生源的多樣化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適齡人口減少的問題,但中職教育要穩定發展還需要多舉措并舉。
于志晶建議,建立具有職教特點的本科、??茖I學位制度,讓中職畢業生升學更通暢。另外,中職學校要實現課程多樣化,教育形式多樣化,改變入學模式、畢業模式,變成終身化教育,并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來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校長段福生認為,中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地方教育,要辦區域離不了的職業教育。“要把中職辦出特色、水平和成績,不在解決區域的痛處下功夫,我們依然沒有吸引力。”
他提出產教融合、城教融合雙輪驅動。中職學校對接行業的前沿標準,培養急需人才。同時緊扣區域發展,區域調整產業結構,學校立即把不適應的老專業進行有效調整,把新專業用職業教育的平臺進行集成,服務于產業和企業。